您的反馈

探索跨代互动的力量,让青少年与失智症人士建立联系。此类互动不仅有助于培养沟通与同理心等宝贵的生活技能,还能促进有意义的跨代关系。  

帮助他人的全新方式

想象一下,您带着一丝迷茫走进一次义工活动的现场,突然,一名失智症人士开始向您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这正是新加坡失智症机构青少年社区领袖兼义工Terrence Ding的亲身经历。 

起初,他只是为了完成青少年成就奖的义工服务小时数,但当一名失智症人士分享了她的人生经历之后,一切都改变了。他说:“虽然他们会遗忘,但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值得被讲述的故事。”这正是跨代互动的精髓所在。此类互动旨在促进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那些患有失智症的年长人士。它不仅仅是义工服务,更是打破了刻板印象,建立起超越年龄的关系桥梁。 

为什么跨代互动极为重要

与年长一代的互动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义工服务小时数,更是建立密切联系的过程。在新加坡,许多现有的跨代项目主要专注于让学龄前儿童与失智症人士接触与交流。近年来,15至24岁的青少年也开始积极参与到这类互动中来,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青少年参与跨代项目,不仅仅是“付出时间”,更多的是能为年长者和自己的人生带来正面的转变。 

为什么青少年应该与失智症人士互动:不仅仅是“提供帮助”

如果您是一名青少年,请考虑加入与失智症人士的互动,因为这不仅仅是陪伴,还可以:  

  • 培养关键生活技能:与失智症人士互动有助于提升沟通技能、同理心、耐心与领导力1。学会如何以同理心与失智症人士交流,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经历。 1.
  • 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跨代互动促进不同世代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缓解失智症人士的社交孤立感。通过分享故事和不同的人生观点,青少年能够深入理解他人,并拓宽视野。2 
  • 产生积极影响:青少年参与跨代项目能够提升身边同龄人对失智症的认识,确保未来社会能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和同理心。 

跨代互动的探索

如同任何新的经历一样,与失智症人士互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陌生或不确定的时刻。好消息是,这些时刻其实正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以下是青少年如何将这些挑战转化为成长契机的方法: 

  • 挑战1:时间限制 

作为青少年,要兼顾学业、社交生活和课外活动,可能很难抽出时间参与义工服务。 

应对方案:灵活性是关键。新加坡失智症机构和其他乐龄活动中心提供灵活的活动参与时间表您可以从每星期仅参与1到2个小时开始,然后逐步增加投入时间。 

  • 挑战2:没有与失智症人士交流的经验。 

如果您之前不太接触过失智症人士,可能不确定该如何与之互动。 

应对方案:提供支持与培训。义工项目以及如ProjectEDEN等学生主导项目,通常会安排简短的培训课程,教导您如何与失智症人士有效沟通与建立联系。这些项目能够帮助您掌握所需技能,增强开展有意义互动的信心。 

通过参与跨代互动,青少年不仅能实现个人的成长,还能成为连接不同世代的桥梁。 

如何参与

您准备好迈出这一步了吗?您的参与将带来长远的积极改变。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始义工旅程: 

  • 活动协调:带领或组织有趣的活动,例如“回忆分享会”或手工艺活动(例如在盛港社区医院开展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与失智症人士建立深厚的联系。 
  • 为失智症人士提供友伴服务:在日间护理中心,或者通过上门探访,陪伴失智症人士。简单的陪伴与互动,就能显著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 外展活动与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失智症的认识,通过参与诸如诺雅初级学院的学生发起的“蒲公英计划”等活动,在学生社区中引发有意义的对话。协助组织活动、分享资讯,在学校或邻里营造对失智症人士更友善的社区环境。  

此外,如果您是一名青少年,并希望更深入地参与我们的活动,您可以考虑加入“青少年倡导计划”。该计划将提供全面的失智症沟通培训,深入介绍如何照顾失智症人士,同时让您有机会自行策划特别的失智症倡导项目! 

“在中心做义工让我能直接面对失智症人士,获得第一手的交流经验,这对我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用技能!” Terrence Ding

无论是参与义工服务、提供友伴服务还是提升公众意识,每个行动都很重要!  

点击该链接,或在Instagram上使用标签#YouthsForDementiaSingapore和 #DSGYouthAdvocates了解更多详情,并结识其他义工。您可以从资源页面下载启动工具包(例如,青少年希望跨代互动工具包),查看更多资源、模板和活动创意,帮助您轻松开启义工旅程。 

让我们携手共创一个对失智症人士更友善、更包容的未来! 

  1. Canning, S. E., Gaetz, M., & Blakeborough, D. (2018). It takes time: Building relationships and understanding through an intergenerational ballet programme. Dementia, 19(2), 270–284. https://doi.org/10.1177/1471301218772895
  2. Houghton, C., Hennessy, M., Smyth, S., et al. (2022). The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young people and older people living with dementia of participating in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s: A qualitative evidence synthesis. Dementia, 21(7), 2144–2171. https://doi.org/10.1177/14713012221112385
  3. Nanda, A. (2024). Beneficial bonding: When people with dementia interact with kids and youth. The Straits Times. https://www.straitstimes.com/life/beneficial-bonding-when-people-with-dementia-interact-with-kids-and-youth
跳至内容